继往开来,薪火相传。7月21日,广东财经大学古韵新声实践团来到东莞万江街道政务服务中心,与万江街道团工委再次携手,并以“百千万工程”的文化惠民理念为指引,为当地青少年带来“百千万・莞一夏”系列活动。活动中,44名青少年透过皮影戏的光影变幻、黏土的创意塑形、醒狮的彩绘创作等,与传统对话,与乡土相连,让千年文脉在指尖流转,让本土情怀在心中扎根。
灯影摇曳:让皮影照进童心
皮影戏,这门被誉为“最早的卡通动画”的古老艺术,在7月21日的活动中成为连接传统与童心的桥梁。实践团成员庄芷婷向孩子们娓娓道来,从皮影戏在2006 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到其承载起忠孝节义价值观与邻里温情,再到其被运用到《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武松打虎》与《哪吒之魔童闹海》等影视作品中,孩子们静静聆听着,小脸上满是专注与好奇。
当材料包分发到孩子们的手中时,这份好奇便化作了指尖的专注。在实践团成员的耐心协助下,孩子们慢慢掌握了技巧,他们屏息凝神,认真拼接相关部件,捏着彩笔给皮影涂花纹,小心翼翼安装操作杆。
灯灭,幕布亮。孩子们操纵着自己的皮影,让敖丙抡冰锤、申公豹转身,稚嫩的嗓音也在幕后此起彼伏:“敖丙,快救哪吒!”“申公豹,别逃!”孩子们手里的皮影在暖黄的灯光下来回舞动,身影在幕布上腾挪跳跃,惊叹与自豪点亮了每一张小脸。这一刻,孩子们的神情中藏着对非遗最生动的接纳。

图注:孩子们正在尝试皮影戏
指尖创变:让黏土融入乡韵
7月22日的超轻黏土体验,成了一场“家乡记忆”的温柔表达。实践团成员唐丹丹向孩子们详细介绍了超轻粘土的特性与基础制作方法,并展示了用以塑形的不同工具。为进一步激发孩子们的创作灵感,唐丹丹笑着向孩子们抛出问题互动:“提到万江,大家会想到哪些元素呢?”活动室里立刻热闹起来,孩子们纷纷抢答,“龙舟!”“茶叶!”他们脱口而出的答案,饱含对家乡的直观热爱,也成了他们进行黏土创作的灵感来源。
在专注聆听讲解后,孩子们早已按捺不住创作的冲动,纷纷拿起粘土,迫不及待地动手捏制起来。在志愿者们的鼓励和细心指导下,孩子们大胆发挥奇思妙想,亲手塑造出一个个漂亮美观又独一无二的黏土作品,如龙舟、圆滚滚的茶叶罐,甚至心中志愿者的形象也在粘土中诞生。黏土在此刻超越了材质本身,成为孩子们认知、热爱并主动传播家乡文化的载体。

图注:孩子们正在进行黏土创作
彩绘醒狮:让传统遇见新生
7 月 23 日的醒狮彩绘工坊,则是一次对本土文化的深度触碰。当实践团成员王清霞问及“广东醒狮”,得到的却是大多数孩子的摇头,仅有零星几只小手迟疑地举起——孩子们模糊地“知道”,却未曾真正“认识”这沉睡在历史深处的雄狮之魂。
广东醒狮,又称“狮舞”,源自唐代宫廷舞,南迁岭南后融合武术与粤韵锣鼓,最终成“形醉意不醉”的独特模样,并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更令孩子们惊叹的是,东莞万江正是岭南醒狮文化蓬勃跳动的心脏,并以“联圣堂”醒狮团闻名在外,成为万江打造醒狮文化品牌最鲜活、最有力的青春注脚。
当素白的醒狮石膏模型与缤纷颜料交到孩子们手中,沉睡的雄狮在笔尖下“醒”来。传统的红与黄,如烈焰般在狮头上跃动,象征着吉祥与力量;而大胆的湛蓝、清新的薄荷绿,则赋予古老的雄狮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在这里,醒狮石膏的每一种颜色,都是孩子们对“醒狮”二字最本真的解读。


图注:孩子们展示自己的作品
三场活动,44双小手,托起了 44份对传统的理解。当指尖触碰皮影的千年关节,当粘土塑出龙舟的家乡轮廓,当彩笔赋予醒狮崭新的生命,文化的种子便在童心的沃土中悄然埋下。我们坚信,这些浸润着智慧与温情的种子,必将在时光的沃野里破土参天,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在万江大地、在青少年心中,生生不息,枝繁叶茂。

图注:实践团指导老师、部分成员与孩子们的合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