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莞城艳阳高照,广东财经大学莞蕴新辉实践团成员满怀热忱,在东莞市莞城街道开展为期两周的社会实践调研,以“社区嵌入式”的非遗传承创新模式,先后在创业社区与西隅社区成功举办植物拓染、腊肠制作两场沉浸式文化体验课程,为“百千万工程”注入文化活力,开辟了传统技艺传承新路径,助力非遗活态传承。从前期调研到活动实施,从材料筹备到现场指导,每个细节都彰显着年轻学子对非遗文化传承的责任与担当。
开篇:非遗传承的新探索
7月7日,实践团于莞城街道团工委会议室召开“百千万工程”社会实践座谈会。会议上,实践团成员针对本次项目的核心要点、开展方式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最终形成了“社区嵌入式”非遗传承创新模式,旨在构建起传统文化与现代社区之间的桥梁。实践团期望这种模式能够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到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中,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区中焕发新的活力。同时,该模式也将为解决文化传承中人才断层等难题提供创新的解决策略,开辟出一条让非遗在社区环境中扎根并茁壮成长的新途径。

图为实践团在莞城街道团工委会议室召开座谈会 苏颖彤供图
深耕:从专业学习到课堂传授的双向奔赴
7月9日,实践团成员专程前往濯青·植染传习所进修学习,系统掌握植物拓染的全套技艺要领,并通过记笔记、反复实操等方式精心打磨每个环节,力求技艺掌握的准确性。在课后研讨中,团队成员对原有教案进行了全面优化,将专业技法转化为适合青少年学习的分步式教学方案,实现“一学就会,爱上非遗”的课程设计初衷。7月25日,实践团一行前往旗峰腊味厂实地调研,在冯金海师傅的带领下,参观腊味现代化生产车间,了解腊味制作过程,深入探索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图为实践团在濯青·植染传习所学习拓染技艺 邓禹晴供图
铸韵:传统技艺的现代表达
植物拓染课堂上,创业社区青少年通过锤染技艺与草木对话,将非遗技艺转化为可感知的体验;而腊味制作体验则让西隅社区亲子家庭在一揉一捏、一灌一串的欢声笑语中,重温岭南人家的“舌尖记忆”。课堂中,团队还巧妙运用新媒体技术,通过系列短视频将孩子们沉浸式体验非遗的专注神情、家长们见证传统技艺时的会心一笑等动人瞬间真实捕捉,在社交平台引发广泛传播, 让更多人感受到这些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

图为亲子家庭在非遗腊味技艺体验课堂上制作腊味 蔡栩诺供图
回响:来自社区的温暖反馈
两场活动在社区居民中引起热烈反响。植物拓染与腊味制作两场主题活动结束后,实践团对参与家庭进行了深度回访,社区居民纷纷表示这种“家门口的文化体验”既便捷又有深度。受访的家长感慨道:“以前要带孩子了解非遗文化,往往需要专程前往博物馆或文化馆。现在能在社区里零距离体验祖辈传下来的智慧结晶,这对孩子的文化启蒙有着重要的价值。”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社区居民 苏颖彤供图
展望:非遗传承的无限可能
据社工反馈,这种高校与社区、企业联动的模式很受欢迎,已有不少居民咨询下次活动时间。旗峰腊味厂冯金海师傅也指出,“这种模式能在促进邻里互动中增强社区凝聚力。”
未来,实践团也将继续深入探索社区嵌入式非遗传承模式,不断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非遗保护,推动非遗文化在社区土壤中生根发芽,助力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