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财经大学人力资源学院智能心理健康微专业2025年度招生方案

发布者:陈育坤发布时间:2025-07-09浏览次数:10


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战略需求,依托国家级一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与人工智能技术资源,我校特开设智能心理健康微专业。本微专业聚焦“心理健康+智能技术”交叉领域,培养掌握心理服务技术与智能工具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社会和企业输送“懂心理、精AI(人工智能)”的紧缺人才。依据《广东财经大学微专业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发布本方案

一、专业简介

智能心理健康微专业由人力资源学院联合发展与改革研究院共同打造,以“管理学为体、心理学为用、智能技术为翼”为培养内核,整合心理学、管理学、信息科学三大学科资源,构建“基础理论-技术工具-场景应用”三位一体课程体系。将AI技术深度融入教学场景,开发“智能压力预警”“应用VR(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心理测评”“心理AI诊断”“AI面试官”“情绪分析算法”等特色模块,强化科技服务能力。联合网才科技(广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市格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广东省企业家健康管理学会共建实践基地,开展智能心理健康系统开发等实战项目,着力培养学生智能心理评估、AI辅助干预、心理健康数字化解决方案设计等核心能力,助力学生成为心理健康服务智能化领域的复合型人才。

二、专业特色

(一)一流专业赋能,学科交叉突破

依托人力资源学院国家级一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2022年获批),实现“心理+管理+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

(二)师资跨界融合,双师协同教学

教学团队由“心理咨询师+HR管理师+AI数据分析师”三元结构组成:团队所有教师均具博士学历,涵盖心理学、管理学、神经科学、统计学等领域,形成跨学科教学力量。团队中包含国家二级、三级心理咨询师4人,具备丰富的心理咨询实践经验,为教学提供专业支撑。特聘企业技术骨干参与课程设计,联合发展与改革研究院统计学专家开发“智能心理测评”等特色课程,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前沿同步。

(三)技术场景创新,实战能力突出

AI技术深度融入教学场景:开发“智能压力预警”“应用VR(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心理测评”“心理AI诊断”“AI面试官”“情绪分析算法”等特色模块,配备沙盘游戏室、个案工作室、团体辅导室及VR人才测评系统,支持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数据采集、情绪识别技术等实践。联合网才科技(广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市格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广东省企业家健康管理学会共建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场景化实践机会,实现产教融合。

三、开设基础

(一)政策与产业需求驱动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明确要求企业加强员工心理健康服务。研究指出,有90%以上的世界500强企业已经开展了EAP服务,但多数企业反馈“缺乏智能技术应用能力”。广佛地区多数企业存在员工心理危机干预需求但技术手段不足,亟需培养“能操作智能心理评估系统、设计组织心理服务数字化方案”的专业人才。

(二)学科与资源支撑

依托国家级一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已开设《心理学概论》《组织行为学》《人工智能和商业智能》等核心课程。配备沙盘游戏室、个案工作室、团体辅导室、VR人才测评系统,为“心理+管理+人工智能”教学提供硬件与场景支持。

(三)师资与科研保障

教学团队主持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0余项,在《心理学报》《心理科学》《Autism Research》《Cortex》《Neurobiology of Learning and Memory》《Structural Eqution Modeling》《PsyCh Journal》《European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Psychology Research and Behavior Management》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主讲教师曾获“广东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三等奖”“广东财经大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授课十佳青年教师’”“广东财经大学‘最佳授课教师’比赛第一名”“广东财经大学教学质量优秀奖”等荣誉,教学与科研能力突出。

四、师资团队

本微专业组建跨学科师资团队,涵盖心理学、管理学、神经科学、统计学等领域主要介绍如下:

张霞(负责人):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广东财经大学心理学副教授,曾获广东财经大学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授课十佳青年教师”、广东财经大学第二届党支部书记素质能力大赛二等奖、广东财经大学2022-2023学年“教学质量优秀奖”和2019-2020学年“教学质量优秀奖”。主持省部级课题优秀结项。主讲《人工智能与心理学》。

方杰: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广东财经大学应用心理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美国圣母大学访问学者,曾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曾主持广东省质量工程项目“《社会心理学》精品资源共享课”,曾获得广东省高校微课教学比赛本科组省级三等奖,广东财经大学第二届“最佳授课教师”比赛第一名。主讲《智能心理测评》。

郭欢: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澳门城市大学心理分析研究院博士后,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专委会副秘书长。曾获广东省第七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三等奖、广东财经大学“十佳优秀青年教师”。主持在研省部级课题。主讲《智能心理咨询与辅导》。

邓志洲: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后。曾主持香港医疗卫生(Health and Medical Research Fund)基金项目。主讲《智能心理健康产品与设计》。

黎晓丹:湖南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曾担任广东省民政厅、广东省收养登记中心组织的全省儿童福利机构一线工作人员培训班讲师。曾获广东财经大学教学质量奖、优秀班主任。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主讲《数智化管理心理学》。

彭惠妮:北京大学应用心理学博士。注重心理学理论与生活实践、数字化心理干预的融合教学,曾获北京大学校长奖学金、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优秀论文奖,具备扎实的科研背景与实践导向的教学能力,致力于推动心理健康素养教育的创新发展。主持在研广东省哲社科青年项目。主讲《智能压力评估与管理》。

王瑞萌: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学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联合培养博士,博士期间连续四年获专业奖学金。主持在研省部级课题。主讲《AI与青年积极发展》。

企业导师:广州市格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专家及技术骨干、广东省企业家健康管理学会专家参与课程设计及实践课程教学,提供企业真实案例与技术指导。

五、课程设置

本微专业共设7门课程,总学分18分,涵盖“智能技术应用”“心理健康服务”“管理场景融合”三大模块,具体学分等详见表1

1 智能心理健康微专业课程设置及学时分配表

课程名称

学分

总学时

核心内容与特色

人工智能与

心理学

3

48

聚焦心理学与人工智能的交叉领域,解析AI在心理学各研究领域的具体应用(如管理心理学、心理健康服务、犯罪心理学广告心理学等),培养运用AI技术解决心理问题能力。

智能心理测评

2

32

融合心理测量与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培养掌握“心理评估+数字技术”双核能力。

智能心理咨询与辅导

3

48

融合传统心理咨询方法与人工智能技术,结合AI对话机器人研发逻辑,学习人机协同咨询策略设计,实操数字沙盘、智能危机管理系统等。

智能心理健康产品与设计

2

32

从需求分析到产品落地,学习AI情绪追踪工具、虚拟治疗助手等智能心理健康产品设计全流程。

智能压力评估与管理

3

48

讲解压力心理机制与智能预警技术,掌握AI压力管理系统操作,提升个体与组织心理韧性。

AI与青年积极发展

2

32

探讨AI对青年职业心理的影响,学习AI面试官、数字化领导力干预工具等前沿应用。

数智化管理心理学

3

48

结合企业数智化转型,分析AI对员工行为、组织文化的影响,掌握情绪分析算法、个性化培训系统等工具。



六、授课形式

理论课程由校内跨学科教师课堂授课,结合行业案例分析与小组讨论等。实践课程由校内跨学科教师与企业专家联合授课。

七、招生对象与人数

(一)招生对象

广州、佛山校区全日制在读本科生(不限专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素质,学习成绩优良,有足够时间与精力修读微专业课程。对心理有浓厚兴趣均可报名修读微专业。

(二)招生人数

佛山校区开设1个班,拟招20-30人(实际人数根据报名情况调整,低于20人不开班)。

八、教学安排

开课时间:2025年国庆节后教学周周末(具体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修读周期:课程须在2个学期内修读完成(第一学期4门,第二学期3门)。

、收费标准

依据《广东财经大学微专业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见附件2),本微专业只收取学生修读课程的学分费,不收取专业学费

十、报名方式及录取安排

(一)报名方式

线上报名:填写《智能心理健康微专业报名表》(见附件1),发送至人力资源学院邓老师邮箱:dengpsy@126.com

线下报名:李老师,0757-87801206,佛山校区厚德楼人力资源学院445办公室。巫老师,020-84096537,广州校区勤学楼人力资源学院911办公室。

报名截止时间为2025930

  1. 材料审核与录取

学院招生小组对报名材料进行综合审核,于2025108前在人力资源学院网站http://rlzy.gdufe.edu.cn)公布正式录取名单。

、其他说明

对于专业知识类课程版块中的课程,已在主专业修读相关课程的,可申请免修。

在主修专业毕业前,凡修满微专业培养方案规定课程并取得相应学分者,学校将颁发“微专业证书”。

咨询方式:李老师,0757-87801206,佛山校区厚德楼人力资源学院445办公室。


附件1:智能心理健康微专业报名表(1).xlsx

附件2:广东财经大学微专业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pdf